“酒逢知己千杯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茶七,饭八,酒十分”历来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和生活哲学。饮酒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俗文化。
“无酒不成席”。日常朋友小聚、家有喜事、单位聚餐、客户应酬、心情郁闷,过年过节家人团聚,难免会喝酒。饮酒“少则怡情,多则伤身”。
醉酒又称酒精中毒,是指一次饮大量酒精后发生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对神经系统和肝脏伤害最严重。轻则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行为反常、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重则昏迷、死亡!长期过量饮酒更是酒精性肝病、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发生的危险因素。
一、酒精代谢过程
所谓“解酒”,实际上是人体自身对酒精的一种代谢过程。酒精被人体吸收后迅速积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酒精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中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随汗蒸发。在肝脏内酒精被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所氧化代谢成乙醛,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脸”。在一般人体中,乙醇脱氢酶的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因此,不善饮酒、酒量偏小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
二、市场上的“解酒药”靠谱吗?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解酒药”的外包装上大都没有“国药准字”号标识,根本不是药品。少量的有保健品专用标志“蓝帽子”,而大多数包装上只有“QS”标识,其实就是一些食品。
三、那么市场上所谓的“解酒药”,主要有什么作用?
1、加速酒精代谢。有些“解酒药”声称能补充解酒酶或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使得肝脏中含有的乙醇脱氢酶及乙醛脱氢酶活性提升。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有任何口服制剂可以提高体内脱氢酶的活性。酶属于蛋白质,口服后在肠胃消化系统中很快就会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因此,除了少数毒素蛋白质外,绝大多数蛋白质服用后发挥不了作用。另外,这个过程,大多是在肝脏里发生的。解酒过程相对于让肝脏加班干活而已,肝脏累了自然就会发生病变,而且会更快发生病变。
2、加速酒精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这个途径。道理与上一条类似,这不过这次加班的换成了肾脏。
3、让胃舒服一点。呕吐往往是使人不能继续大量饮酒,但由于“解酒药”中添加了些止呕的成分,让胃感觉舒服一点,易造成过量饮酒。
4、让人兴奋保持清醒。部分“解酒药”添加止眩物质如维生素B6,以及兴奋物质,如牛磺酸,可使人保持“清醒”,造成未醉的假象,最终致饮酒过量、损伤肝肾胃。
5、至于保肝作用,也缺乏研究支持。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酒药,吃了“解酒药”也不能加速体内酒精的分解。有些“解酒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量使用反而会伤害肝脏。
市场上销售的“解酒药”大都为保健品、食品,而且存在夸大宣传。消费者要擦亮双眼,慎重选择。从临床上应用的“解酒药”来看,除了美他多辛注射液外主要用于对症治疗。而且,虽然美他多辛注射液能用于酒精中毒,但是它属于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处方且需要注射给药。“解酒药”不靠谱,那么真的没有解酒的“良方”了吗?一定有,那就是要自觉:一是少喝,二是慢喝,三是喝低度酒,四是多喝白开水,五是不空腹喝。当然最好是:别喝!